講員:宣怡天 弟兄
經文:耶29:7
為主做見證
很高興在國慶日可以在這裡分享公共神學的相關主題--跟陌生人做朋友。教會這幾週的講道都圍繞著「為主做見證」。為什麼要為主做見證?因為這是主耶穌復活後對門徒的最後的吩咐:
他們聚集的時候,問耶穌:「主啊,你就要在這時候復興以色列國嗎?」耶穌對他們說:「父憑著自己的權柄所定的時候和日期,不是你們可以知道的。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,你們就必得著能力,並要在耶路撒冷、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,直到地極,作我的見證。」(徒1:6-8)
門徒跟耶穌三年半,經歷了耶穌死裡復活的神蹟,他們想耶穌應該會翻羅馬政府,復興以色列國。門徒們可以當宰相、功臣一起享受這些福氣。然而耶穌給他們一個更大的使命,要他們靠著聖靈的能力,從耶路撒冷出發,在世界各地見證神的國。這也是我們基督徒今天要向人做見證的原因。
在公共領域作見證
如果我們想要在公領域為主作見證,那我們必須先明白公共領域的意思。公領領域的對比是私人領域,也就是我們住家的空間,自己車上的空間,在那些空間中,不應該有陌生人出現。而公共領域就是跟陌生人共享的空間,例如基隆市政府、暖暖區公所、公車、學校等等。至於教會呢?也是公領域,教會有陌生人,我們不可能認識每個會友,私人領域與公共領域匯集的地方。
我們為什麼要關顧公共領域?聖經的根據是什麼?舊約聖經中,猶大亡國,百姓被擄到巴比倫時,耶利米對被擄走的人說,要好好待在那,雖然那裡不是你們的家鄉,文化、語言、習慣都不同,你們要在那裡生養兒女、種田、蓋房子。並且要「為那城求平安,為那城向耶和華祈求,因為那城得平安,你們也隨著得平安。」(耶29:7)耶利米不只要以色列百姓在那城安身立命,不要想著反抗與革命,還要為這城求平安,雖然他們是不情願的被帶到這片土地上,神卻要他們為這地帶來平安、為這塊土地祈求,讓上帝的平安臨到這城。因這城得平安,以色列百姓也可以得平安,如果社會動盪,走在路上也會害怕;若社會安定,我們也能過安定的生活,聖經要我們為公共領域帶來平安。
過去福音派基督徒比較不在意的公共領域的見證;比較注重口傳福音,覺得靈魂得救上天堂比窮人吃不飽重要。但到1974年全世界有一群基督教界領袖再次反思與反省過去傳福音的策略,嘗試作出修正。最後由斯托得牧師主筆起草了《洛桑信約》,提及了社會關懷的見證:「上帝是全人類的創造者及審判者,所以我們應當共同負擔起祂對人類社會的公義及和好的關注,以及對那些受各種壓迫的人的自由的關注。......福音佈道和社會政治關懷都是我們基督徒的責任。」在《洛桑信約》中,把「福音佈道」和「社會政治關懷」放在同等的地位,那麼我們該如何關懷社會與政治?怎麼作才算是為主作見證?
一、靈修生活
但聖靈降臨在你們身上,你們就必得著能力,並要在耶路撒冷、猶太全地和撒瑪利亞,直到地極,作我的見證。(徒1:8) 我們關注社會的方式必需從我們跟神的關係開始,只有我們被聖靈充滿,透過聖靈的能力,我們才能向社會、向世界做主的見證、透過聖靈的引導,我們才能正確的關注公共事物。
為什麼我們這麼需要聖靈的幫助?因為公共空間缺乏親密感,令人不安,你曾在臉書上公開發表對公共議題的看法嗎?如果你的好友跟你的政治傾向一樣,大家就一致叫好,而那些政治傾向不一樣的朋友,就會在留言區吵起來,這非常令人不安,你不知發了文後接下來的風向會怎麼樣?有人會有什麼樣的意見?在公共領域裡我不認識你,你也不認識我,我看法就是這樣,為什麼要留情面給你?沒有見面三分情,所以對話就變得很尖銳苛刻,網友們甚至幫不同政治傾向的支持者起不同的難聽綽號。然而,當我們靈修時,我們從神那裡培養一種超越人與人之間的親密感,以致於我們靠著與主的關係願意好好的跟人溝通。
對基督徒而言,我們領受的合一不奠基於政治,而是成立於禱告,並且是那位聽禱告、富恩典的神所賜予的。教會所追求的合一並不是透過算計與操控達成,而是透過默想、承認自己的軟弱與捨己,才能領受的到。
金恩博士的靈修生活
1950年代的美國雖是基督教的國家,但國內種族分裂非常嚴重,白人和黑人彼此間有隔閡很深。雖然美國憲法規定人人平等,但社會上還是有許多不平等的事。有天下班時,一位叫做羅莎·帕克斯的黑人女士對於這樣的種族隔離制度感到十分厭倦,上公車時決定坐在白人的座位上,當白人的位子坐滿時,有人請他坐到後面黑人的位子,她不肯,結果就被送到警察局關押,這個事件引起黑人社會很大的不滿。
當時不到三十歲的馬丁.路德.金恩博士是當地教會的牧師,在教會內部商討過後,他們決定發起「聯合抵制公車運動」,他們發了傳單鼓勵大家不坐公車,甚至為此必須早起兩個小時走路上班。由於公車乘客銳減,客運公司不得不改變種族隔離的座位規範,金恩博士的行動來了改變。
不過金恩內心的壓力非常大,他每天都會接到三、四十通死亡的威脅電話與信件。他內心非常害怕,幾乎到了崩潰邊緣,他不知道反對他的人還會做出什麼事?會不會傷害他家人?他想打給父親訴苦,但有聲音說為何不打給天上的父親呢?他向神禱告:「主啊!我實在害怕的不得了,可是我的黑人弟兄姊妹都仰望我,希望我能繼續帶領他們,如果我現在洩氣的話,他們就會更加無助,但我真的走不下去了。」當他這樣禱告後,他感受到上帝的同在,彷彿上帝對他說:「為公義而站穩,為真理而立定,上帝就永遠在你身旁。」他深深感受到神同在,不論大風大浪神永遠掌權,這讓他從新有力量繼續公民運動,帶領黑人同胞們對抗社會上的不平等。當我們要關顧公共領域時,我們需要有好靈修、與神深深的連結時,才可能面對這些情緒與惡意,使我們知道上帝永遠掌權。
二、教會生活
如果我們真要關顧公共與政治,我們必須先好好過教會生活。因為公共領域事與陌生人相遇的地方,我們需要熟悉的肢體互相支持,也需要在教會裡學習與不熟悉的會友相處。
不夠親密沒有價值?
我們常會一種常見的迷思:「親密的關係才有價值」如果有個人三個月會遇到一次,我需要跟他打招呼嗎?這個社會覺得陌生人的關係沒有價值,然而聖經卻有不同的看法。
在創世記18章記載亞伯拉罕熱情地接待了三名陌生人,因在沙漠裏水少、食物少,所以住在沙漠的人通常都會接待路過的客旅,沒想到這三人竟然是神的使者,亞伯拉罕在接待陌生人的時候,更認識上帝的應許,希伯來書13:2說:「不可忘記用愛心接待旅客,因為曾經有人這樣做,在無意中接待了天使。」聖經裏看我們對一些不親密的關係裏還是有價值,當我們遇見陌生人跟他互動的情況下,我們還是可以從這當中被真理提醒,搞不好我們接待了天使。
當聖靈降靈後,初代教會快速增長,彼得講完道當天就有三千人信主、加入教會(徒2:41),一天之內教會突然來了三千個新朋友,如果只看重親密關係,老會友們如何跟三千個陌生人做朋友?然而信仰群體的價值不是因為彼此非常緊密,而是因為我們都被同一位上帝的愛所感動,一起專注於使徒的教導和彼此的團契,一起領聖餐與禱告(徒2:42), 我在台北上班,跟弟兄姊妹並不太熟,可能只有幾位較常連絡。昨天我遇見美琦阿姨跟她打了招呼,這樣的互動有沒有價值?耶穌說:「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、眾人因此就認出你們是我的門徒了。(約13:35)」或許我們的關係只是用「嗨!」來表達,但只要我們願意付出一點點關心,也是神所喜悅的。
太過親密令人失望?
教會生活的第二個困難是面對親密關係的失望。同小組的人為什麼會有衝突,因太熟了,熟到不能忍受對方。「你應該很懂我呀?怎麼會說這樣的話……」我過去也深受這樣的困擾,在大學時期我參加了台北醫學的學生團契,我們的團契非常緊密,我也花非常多的時間在團契裏服事神彼此相助,同工關係剛開始非常緊密快樂,然而緊密到一個程度才發現原來我們還是有許多不同,還是有誤會的時候、會彼此傷害或覺得被背叛;種種的事情在我對教會群體的關係的幻想破滅。那時跟大家磨得很痛苦,我很想離開,但上帝沒有要我離開。
在教會中常會有不同的決策,如小組要決定出遊地點,教會該如何傳福音?教會要不要建堂?這些當中我們都有不同的想法。但如果只講求效率,會盡力抹煞其他想法,我們是否能把決策的過程視為一種敬拜?真實的敬拜是透過生活,把自己當作活祭,所以面對這些不同的差異與磨合的過程也是對主的敬拜;如果開會做不出結論,我們能不能停下來一起禱告、默想,一定要今天就有結論嗎?上帝並沒有創造一個不會吵架、意見不合的烏托邦,上帝把我們這些不一樣的人放在這裏是要見證他的合一和榮耀。
教會生活是私人與公眾之間的橋樑
當我們在教會裏面對這些陌生人,學習怎麼樣用神的方式面對陌生人的時候,才有可能走出教會去面對教會外面的陌生人。《公共的教會》說:「教會,不是為了要抗衡社會的大環境,而是要朝向公眾生活的應許。…(教會)群體不是私人安全感的延伸,而是能夠成為私人與公眾之間的橋樑,將我們熟悉的私人生活引導至充滿陌生人的公眾領域當中。教會成為一種『中途之家』,讓原本對周遭世界充滿恐懼的人們,成為世界的共同創造者,而這個世界同時屬於神,也屬於他們。」 弟兄姊妹!我們也是這世界的一份子,共同創造這個世界。只有當我們願意在教會裡面對陌生人、學習化解衝突時,我們面對公共議題才能以同樣的信念與公共空間的陌生人互動。我們點出問題不是想讓對手難堪,而是嘗試解決問題,嘗試為這城帶來平安。
三、用神的眼光看社會
短缺與豐盛
當社會資源短缺時,往往會產生民怨。例如面對疫情,疫苗不夠時大家罵,疫苗來了以後繼續罵,因為想打更好的疫苗,這是人的本性。當資源短缺時,社會的衝突加劇,做為基督徒我們怎麼樣用神的眼光來看社會上的短缺。耶穌對示每拿教會說:「
我知道你的患難和貧窮—其實你卻是富足的。」(啟2:9a)聖經反覆提出這個概念:當你覺得自己很富足時,其實你是最貧窮的那一位;當你發現自己一無所有時,神說你樣樣都有。我們能否把這樣的態度也放在我們的公共生活中?
在過去美國曾經歷石油危機,油價高漲,有的社區為了省油錢,發展出共乘機制,以前一人開一部車上班,現在坐滿四人,大家輪流開車,這一段時間美國老一輩的人想起來都很快樂,他們原本跟自己社區的朋友並不熟,卻因一起坐車的經驗,讓他們感到豐富快樂,他們不因油價飆漲而覺得缺乏,乃在缺乏中看見了豐盛。求神給我們天上的眼光讓我們看見缺乏裡的豐富。
回頭看我們的社區也有許多缺乏,有許多家庭無法完善照顧的老人和小孩,教會有能力照顧所有有需要的老人和小孩嗎?我們沒有這麼多的錢和能力。然而上帝透過教會的缺乏成就祂的豐富,雖然教會沒有這麼多的錢,但教會可以跟政府合作、申請專案補助,社會上的基金會對於不同的弱勢族群也有不同的方案,透過政府與基金會,我們教會的社福工作才能持續運轉。雖然教會沒辦法獨立照顧所有需要的人,但神也沒有要我們獨立照顧這些需要的人,神要我們一起合作照顧有需要的人。
衝突、憐憫、十架道路
當我們面對公共議題的時候,我們說基督徒要愛人,然而在派系鬥爭的社會中,談愛實際嗎?在世人的眼光看,負面的力量才是力量,愛聽起來是那麼軟弱無力。
美國南方黑人後來雖然可以自由坐公車,他們還是遭受制度上的歧視,金恩博士再發起一個和平的遊行,表達他們對於黑人投票權的訴求。這場集會被警察機關判定違法,警告他們必須解散,然而他們選擇繼續遊行,所以警察衝進群眾一陣亂棒毒打,他們許多人受傷送醫,但金恩博士說我們要學習去愛,他拒絕以暴力回應。
愛,實際嗎?看你願不願意付出代價,如果你願意像耶穌基督一樣為愛受苦,那愛很實際,愛可以改變社會。愛超越在街上大喊:「下台!下台!下台!」當我們決定以愛表達抗爭時,可能會被打的,而主在時架上說:「主阿!赦免他們,因為他們所做的,他們不知道。(路23:34)」我們要學習背起主耶穌的十字架來跟隨他。如果神真的呼召我們要關注我們的社會,那是會有張力、痛苦的,但這也是榮耀的道路。
問題與討論
1.你喜歡跟陌生人互動嗎?為什麼?
2.如果有人說神感動他參加公職選舉,你會給他什麼建議?
Comments